2023年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(AJCN)的一篇原創性論文(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)中,分析了油脂攝取佔每日總熱量比例,以及近一步分析不同脂肪酸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一起來看看吧!
研究背景
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是全球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,飲食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因子,世界上許多知名的飲食指南為了預防相關慢性病進展,會制定脂肪相關攝取指引,但這些指引中的脂肪攝取量建議通常都很廣泛,只會著重在飽和脂肪、反式脂肪、順式脂肪、共軛脂肪等,但並未進一部探討常見的29種常見脂肪的攝取量,因此,希望了解單一脂肪酸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影響。
目的
探討不同脂肪酸攝取狀況與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。
研究方法
對 2011 年 1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期間,針對收案時未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 158,198 名參與者,評估飲食中脂肪酸攝取狀況,依照飲食中脂肪佔每日總熱量多寡分成五組,分別是脂肪<27%、脂肪27~30%、脂肪30~34%、脂肪34~38%、脂肪>38%等五組。
研究結果
- 平均年齡為61歲,88%為男性。
- 追蹤期間 158,198 名參與者有 11,771人發生動脈粥狀硬化,飲食中攝取反式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共軛亞麻油酸最多的前1/5組,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風險增加。
- 順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總量最高的前1/5組,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比吃最少的組別降低7%。
總結
在本篇針對美國男性和女性退伍軍人的前瞻性研究中,結論是:
1.攝取較多反式脂肪酸和共軛亞麻油酸的飲食,會使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風險增加,下圖是脂肪酸攝取量與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(ASCVD) 風險的關聯,其中以十七酸(Margaric acid)、棕櫚酸、反式奶油酸、棕櫚油酸、順式異油酸、花生四烯酸、蓖麻酸、瘤胃酸等脂肪酸,與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較有關聯。
脂肪酸攝取量與缺血性心臟病 (IHD)、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(ICVD) 和周邊動脈疾病 (PAD) 風險的關聯。 脂肪類別表示為佔總熱量攝取的百分比。
2.並非所有脂肪酸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。
3.以順式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飲食中的飽和脂肪,可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風險(如下圖),順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亞麻油酸、花生四烯酸、DHA、EPA等。
我的看法
1.依照脂肪攝取量佔每日熱量高低分成五組,細看五組飲食組成,脂肪攝取比例愈低的組別,酒精佔整體熱量比例愈高、蛋白質愈低、碳水化合物愈高,可以想像成脂肪吃的比較少的人,熱量缺口通常是用酒精和碳水化合物補足,而非攝取更多蛋白質,但這組的人通常纖維佔熱量比例也較高,所以脂肪佔飲食總熱量比例固然重要,但還要進一步考量三大營養素的比例,以及脂肪酸的組成。
第一組 | 第二組 | 第三組 | 第四組 | 第五組 | |
脂肪攝取佔每日熱量比例 | <27% | 27~30% | 30~34% | 34~38% | >38% |
總熱量 | 1496 | 1457 | 1449 | 1436 | 1381 |
酒精佔熱量比例 | 8 | 4 | 3 | 2 | 1 |
蛋白質佔熱量比例 | 18 | 21 | 22 | 22 | 23 |
碳水化合物佔熱量比例 | 52 | 46 | 43 | 39 | 33 |
纖維佔熱量比例 | 16 | 14 | 14 | 12 | 11 |
2.要預防動脈粥狀硬化,可以在飲食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,例如DHA、EPA都是很好的脂肪來源,因為外食通常是w-6脂肪酸(大豆油、葵花油),可以多攝取w-3豐富的亞麻仁油,並多吃鯖魚、秋刀魚、鮭魚、鮪魚等魚類補充魚油,並養成補充無調味堅果(核桃)的習慣。
文獻來源:Ivey, K. L., Nguyen, X. T., Li, R., Furtado, J., Cho, K., Gaziano, J. M., Hu, F. B., Willett, W. C., Wilson, P. W., & Djoussé, L. (2023). Association of dietary fatty acids with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nited States veterans.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118(4), 763–77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jcnut.2023.07.014